今年德國 13 天的旅程,已經悄悄來到尾聲了,我們一路從阿爾卑斯山區的德國南部,途經新天鵝堡、羅騰堡、海德堡、科隆、漢堡(德國第二大城)、施威林...來到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東德
今天上午我們的行程,是在柏林,這個前東德的城市,從名稱上,在我腦中浮現出共產、特務、暗殺...(真是太老舊的思維了...)
德國國會大廈(特色拱頂)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轟炸的柏林,這座建於 1880年代的國會大廈,當然不可能從戰火的煙硝中,倖免於難。
所幸這座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,經過許多名建築及設計師的修復,最後再由世界知名的建築設計師諾曼·福斯特設計了一個別具特色的拱頂,又讓國會大廈恢復了昔日的風貌。現在,這裡可是柏林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,德國是重視環保及綠能的國家,在這座建築物裡,透過這別具特色的拱頂,內部的設計是一個高達近 6-7層樓高的 「鏡子柱體」,利用無數鏡子的反射與折射,將陽光充分帶至建築物內,輕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。
導遊告訴我們,梅姨 (德國總理梅克爾) 不是在國會大廈裡辦公喔! 而是在國會大廈前方不遠處,一座造型新穎的建築物裡上班
不知梅姨在哪一扇窗戶後上班呢?
離開國會大廈後,我們來到不遠處的柏林宮廷廣場,這位於博物館島的廣場,長 225 公尺,寬 175 公尺。廣場的西邊是宮橋 ,可以一直沿著菩提樹下大街,直接通到布蘭登堡門。廣場的東邊是李卜克內西橋 ,東可以一直沿著卡爾‧李卜克內西大街 ,一路通到亞歷山大廣場。廣場的西北邊是盧斯特花園和幾個博物館、柏林大教堂,南邊則是施工中的柏林宮 (原來的共和國宮)。
我們到達這廣場的時間還蠻早的,但這廣場上,已經陸陸續續出現不少遊客...
共和國宮的所在位置,原本就是德國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的皇宮舊址。皇宮於二次大戰期間被炸毀,蘇聯支持成立的東德政府,自然不願意重建屬於舊社會象徵的皇宮。東、西德統一後,國會表決通過拆除共和國宮,然後重建舊皇宮。柏林市政府於 2006 年 2 月,開始拆除共和國宮,重建柏林宮,預計外觀仍保持原貌,但內部採用現代化的設計。
舊皇宮
柏林大教堂 (皇室專用教堂)
這是一座建於 1894年 ~ 1905年的新教教堂(新教就是基督教),建築特色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,內部有可容納約 1500人的座位。這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遭到嚴重破壞,但因深具歷史意義,所以當然要好好修復啦!因為它是統治普魯士地區有 500多年歷史的霍亨佐倫王朝家族的紀念殿堂,在教堂的南邊有斐特烈一世和其妻子的石棺供人參觀,另外還有家族其他成員近 90座的石棺埋葬於此,故為皇室專用教堂。
可惜時間太早,教堂似乎尚未對外開放, 沒機會入內一睹聖堂內部莊嚴典雅的氛圍,但光就外觀的彩繪及精緻的雕刻,不難想像教堂內的細緻。
從宮廷廣場沿菩提樹下大街直行,就可來到布蘭登堡城門,這座城門,對德國人來說,深具意義。布蘭登堡城門建於 1788 ~ 1791年間,是座象徵和平的城門。東、西德分裂時期,布蘭登堡門恰巧成為東德與西德之間的無人區,象徵著被偷走的自由。
在柏林動盪的歷史中,布蘭登堡門見證了所有具關鍵性的歷史歲月,不論是拿破崙的勝利遊行、希特勒可怕的演說、冷戰時期的無人區、美國總統甘迺迪的來訪、雷根的演說以及柏林圍牆倒塌後自發性的街頭慶祝活動...
1987 年,美國總統雷根在此發表著名的演說〈推倒這堵牆〉,他說:「戈巴契夫總書記,如果你要尋求和平,如果你要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,如果你要尋求自由,就到這扇門來吧。戈巴契夫先生,打開這扇門。戈巴契夫先生,推倒這堵牆!」
兩年之後,德國人民推倒了這堵牆,1989 年 11 月,第一批「Ossies」(東德人)穿過布蘭登堡門尋求自由。至此之後,東、西德合併,所以對德國人而言,布蘭登堡門不僅象徵「和平」,更象徵「自由」。
雄偉的布蘭登堡城門
布蘭登堡門上方有一尊青銅的和平女神雕像,造型是駕駛著四馬戰車的希臘和平女神 Eirene,她手持普魯士杖與老鷹。法國占領柏林後,這尊雕像曾經被拿破崙作為戰利品運送至巴黎,但在滑鐵盧戰役之後,德國則以勝利之姿將這尊雕像迎回柏林。
柏林電視塔
離開布蘭登堡城門之後,我們來到柏林圍牆的舊址參觀。在柏林要參觀柏林圍牆的遺跡,有好幾個點,我們造訪的,是位於史普雷河畔的這一段。
總長度約 155公里的柏林圍牆,將當時的柏林一分為二,很多家庭,在一夜之間被一座圍牆所隔離,雖然只相隔一道牆,卻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(想到就覺得悲傷...)。
圍牆遺址對面正在興建中的賓士體育館,規模很壯觀
柏林圍牆側拍 (當時圍牆的左邊是東德,右邊是西德)
東、西德合併後,據說大部份的圍牆都被拿去鋪馬路了(讚!果然環保),而此處長度大約1.3公里的柏林圍牆是碩果僅存最長的一段(史普雷河旁)。原本不起眼的圍牆,在經過各地藝術家的巧思後,成為了現在知名的觀光景點,很佩服德國政府在處理一段悲傷的歷史問題,不是一味的掩蓋隱藏,而是別具創意、巧思,讓這段遺跡,用新的方式展現在大家的心中。
柏林圍牆上有許多有意思的繪畫創作,而其中有一幅「兄弟之吻 Brotherly Kiss」,是莫斯科藝術家迪米特里‧弗魯貝爾所繪。畫的是蘇聯總書記勃列日涅夫(左)和東德領導人昂納克(右)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吻。
史普雷河上的老橋
太可愛了! 你累了嗎?
完全沒預料到正七月的暑假,北德和東德這裡會這麼冷(前幾天在南德時還穿短袖呢!),這13天的行程,很明顯的,愈往北部走,氣溫跟溜滑梯一樣,天天下降,好冷喔!
東、西德分裂時期,被圍牆分離的兩國,在柏林這裡有幾個檢查哨,可供具有通行證明的人,來往兩國。導遊帶我們來到位於柏林市中心,著名腓特烈大街上的檢查點 - 查裡檢查哨 (Checkpoint Charlie),該檢查站通常為盟軍人員和外交官使用。從這個檢查哨往北去,即進入民主德國的首都東柏林,反之往南則是進入聯邦德國的西柏林。柏林圍牆拆除後,檢查哨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
檢查哨
美國大兵照
菲特烈大街上的彩繪小車
途經柏林街道時,等紅旅燈時驚鴻一瞥的教堂,在戰火中被炸損毀的教堂,經修復後仍屹立不搖的訴說著過去的歷史...
威廉皇帝紀念教堂
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,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,用以紀念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大帝(威廉二世為了淡化俾斯麥的德意志統一功業,特意尊崇威廉一世為大帝)。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嚴重,戰後保留了教堂鐘樓的殘骸,並在周圍建造了新教堂和鐘樓、禮拜堂和前廳,舊建築和新建築的合二為一給人壓迫感,作為警世戰爭的紀念。
新教堂建造在八角形的混凝土基座上,每個角上建造圓柱形鋼柱,鋼柱在八個平面內以正方形格狀鋼結構連結。鋼構網絡中加入了蜂窩狀混凝土框架,在上層的蜂窩狀混凝土框架中嵌入了藍色、寶石紅、翡翠綠和黃色的彩色玻璃,在光線照射下顯得格外亮麗,教堂也因這些彩色的玻璃幕牆而聞名。
教堂內室建造了雙層的牆壁,兩堵牆壁之間有2.45米寬的空隙,起到隔音的效果,使得身處城市中心鬧市地段的教堂,仍為祈禱者保持著一片寧靜。教堂內室高20.5米,直徑35米,可容納超過1000個座位。(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)
留言列表